美妆观察|市场风险高企,美妆巨头进入“断舍离”时代
本文源自:BeautyINC 美妆观察 ,作者编辑部
立足中国本土美妆市场,面向全球美妆产业,以高品质内容为核心竞争力,打造华语世界最权威美妆产业信息平台,助力中国美妆产业发展。
全球美妆产业正在经历一轮残酷的品牌洗牌周期。
在市场复苏迟缓、消费者信心波动与渠道成本攀升的多重压力下,美妆公司必须面对一个关键抉择:对于表现不佳的品牌,是应该出售、停产,还是维持现状?
在亚洲市场需求迟迟未见起色、美国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多家美妆巨头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品牌组合,出售或关停表现不佳的品牌,主动“瘦身”也成为了当下美妆市场中的主旋律。
此前彭博社曾报道,雅诗兰黛集团已经聘请了咨询公司Evercore,协助评估其旗下的品牌组合,该集团旗下品牌Bumble and bumble、Aveda、Smashbox、Glamglow,甚至Too Faced,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出售的对象。
美发品牌Bumble and bumble
尽管雅诗兰黛强调当前并无出售计划,但市场信号无疑也已释放,市场影响力降低的品牌,很难再被集团保留在品牌组合中。
类似的战略布局在其他美妆集团中也在发生。欧莱雅美国公司在今年3月,悄然出售了其旗下美发品牌Carol's Daughter。联合利华旗下的护肤品牌Ren也面临或将被关停的可能。
而资生堂和Natura & Co.同样不再掩饰其“瘦身”意图,前者表示正考虑结束部分业务,后者继出售The Body Shop和Aesop之后,也开始重新思考Avon国际业务的未来布局。
美妆品牌The Body Shop
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反映的已然不再是成本控制,而是针对集团全局的资产优化。在经历过去数年的收购潮后,曾经被寄予众望的“潜力股”,如今也因定位失焦、竞争激烈,逐渐失去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关注,成为美妆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沉重包袱。
尽管每个品牌的命运看似取决于它们的业绩表现,但实际决策往往更为复杂。
出售或停产背后,并非单纯的财务账本,而是一系列关于品牌潜力、竞争格局等因素的权衡博弈。在当下运营成本激增、全球市场渠道紧缩的背景下,品牌价值的评判标准盘根错节。
在一些案例中,即便有潜在买家,但品牌最终仍旧被集团关停。例如2021年,雅诗兰黛选择在市场中有买家感兴趣的情况下,关停了彩妆品牌Becca,并将其部分明星产品并入旗下另一美妆品牌Smashbox的产品线中。这类策略背后的考量,往往是因为集团不愿看到潜在竞争对手让其出售的品牌“东山再起”。
美妆品牌Smashbox
从运营层面看,当一个品牌体量已小到不足以维持团队、渠道与供应链成本时,关闭显然比出售更加高效。尤其在经济承压、收购估值普遍走低的当下,部分品牌甚至难以找到合适买家。例如联合利华曾经试图出售其护肤品牌Kate Somerville,但买家出价始终不能达到集团的预期。
不过,在多数专业机构看来,出售依旧是更理性的选择。
金融机构Lincoln International的消费者组董事Ashleigh Barker指出,相比停产,一个具备一定品牌认知与产品力的品牌,或许能在被出售后,在其他更适配的生态内获得新生。很多品牌并不是没有市场价值,而是在当前拥有者手中缺乏资源或战略匹配度。
基于此,被出售或许也能实现品牌的价值“再现”,也让企业更聚焦于自身的核心资产与增长动力。
不过,并非所有的品牌都能被轻松卖出。当前并购市场低迷,私募资本普遍投资欲望降低,买家群体倾向于观望状态。
“冷静期”也放大了“持有or清仓”的两难状态。一方面美妆企业希望通过出售品牌回血,但另一方面,潜在买家也在不断权衡利弊。
有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不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仍旧深陷此前的投资,在资金受限的僵局下,不会贸然再出手收购品牌。
这也意味着,部分品牌即使处于非核心地位,仍旧可能被其背后的集团继续保留。而这并非是因为该品牌仍具有持有价值,而是因为尚未找到合适的买家,该企业只能选择继续观望。
在这种环境下,品牌的命运不再完全掌握在市场表现之上,而更多取决于“各方势力”的权衡。
但对美妆企业来说,这也正是最具挑战性的一场博弈:在品牌价值尚存但市场尚未回暖的夹缝中,是继续消耗资源等待转机,还是果断斩断避免更深层的亏损?而它们的答案,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财报数据,也将影响着下一个阶段的美妆市场格局。
撰文:Kathryn Hopkins
编辑:muzi
图片来源:品牌提供、网络
本文源自:BeautyINC 美妆观察 ,作者编辑部
- 2025-04-02
- 2025-04-02
- 2025-04-27
- 2025-04-23
- 2025-04-22
- 2025-04-17
- 2025-04-16
- 2025-04-14
- 2025-04-07
- 2025-04-02
- 2025-03-28